治病到底是在治什么?

事件一

我舅舅讲过一个故事,说的是谁我忘了,大意是一位女士,四十来岁,有一次去医院检查,医生直接下了病危通知,肝癌晚期,时日无多。

但这位女士自己没什么感觉,也不住院,就回家该干嘛干嘛,顺带等死。

过了几年没啥反应,再去医院检查,还是病危,又回家等着,就这么来来回回,活到八十多。

他当时讲这个故事,拿中西医举例来阐述东西方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,问这老太太到底算不算有病?从西医的角度,一化验就确诊了,而且病得很重,都快不行了。如果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给她看,身上什么症状都没有,哪都挺好,那有什么可治的?

事件二

前些日子有人问我要不要吃抗抑郁的药,我给他的回复是如果症状受不了了,就去医院让医生看看,但吃药只缓解症状,不解决问题。

思考

当时我想起了“肝癌”那个例子,对于生理上的疾病,多数情况下以消除症状为主要目的,只要人不难受了,治疗基本就算结束了。但大家都认同没症状不代表没病。对于心理上的问题,多数情况下是以消除病根为目的,进而症状自然消失。如果只靠吃药消除症状,意味着被诊断为器质性病变(转为生理治疗)或是已经放弃了。但同时也存在着只要自然状态下没什么症状,就认同为没有心理问题的普遍认知。

这里我产生了一个冲突:治病,到底是为了消除症状,还是为了铲除病根?或者说是不是只要把症状消除了,就算完成“治病”的使命了?

引申到心理成长这条路上,如果没有症状,没有冲突,是意味着“没病”,还是“有病但自己不知道”?如果是后者,有没有“治病”的必要性?(因为没有症状意味着一个人大体上活得比较踏实自在。)如果有,为什么?

目前的结论

我目前的观点是如果没有症状,从心理意义上就视同为没病,不要深挖。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,应该把力气放在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上。对于自我成长,也不该深挖情结和潜意识,这种用挖问题来成长的方式,在我看来是先自己制造问题,再解决这个制造出来的问题,它没解决“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总有问题”这个问题。而“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总有问题”这个问题,心理学解决不了。

  • 729
回复内容较长可以拖右下角↑
回到
顶部